千億業績被指靠劣質房堆出來
以下轉截至: http://finance.qq.com/a/20140219/025561.htm
綠地集團借殼金豐投資上市已經進入倒計時階段。消息稱,綠地已於今年2月初向證監會[微博]遞交上市材料,若進展順利,綠地將于上半年成功登陸A股。 不過,在綠地集團忙於最後衝刺上市的同時,近日,旗下多個子公司卻爆出“負面消息”,如安徽蚌埠專案涉嫌欺詐性銷售,8萬平米水景公園變成市政公共設施用地,200余戶准業主正打算聯名起訴;江蘇徐州項目則被指嚴重質量缺陷,開裂牆體或將沉降,數十名准業主也已拉橫幅找相關部門投訴。 而這並非偶發事件,此前綠地集團馬鞍山專案亦曾陷入“瘦身鋼筋門”,主樑直徑12mm的鋼筋偷換成6mm—8mm。對此事件,綠地集團董事長張玉良回應稱馬鞍山專案質量問題是個案,綠地集團會用高度的責任感和對消費者負責的精神處理好其他所有專案。 但在綠地集團實際項目操作中,並未向張玉良期待的方向發展,各種質量問題不斷。 深圳一位不願具名的建築工程師向21世紀網表示,綠地集團確實實力雄厚,但綠地近年來盲目擴張,不合理的管理、工期和成本才導致質量缺陷或事故。一位曾在綠地集團某事業部工作多年的離職人員也向21世紀網表示,綠地近年來的一些做法確實很“冒進”,在業內的口碑也並不好。 廣盛律師事務所楊帆律師分析認為,房屋質量問題若未得到良好解決,持續性發酵或將影響綠地集團銷售業績和上市進展,影響並購重組委的判斷。因為對綠地而言房屋是其產品,購房人作為消費群體,社會效果和社會責任必然屬於關注範圍。 綠地集團子公司被曝嚴重欺詐 “沖著綠地的牌子,還有這個水景公園的宣傳,我們這800多戶才買房的。可是沒想到觀景房變成‘觀電房’,宣傳中的80000平米水景公園變成了市政公共設施用地,還要建3000平方米的高壓變電站,而此前變電站並未公示。”安徽蚌埠的一位綠地准業主閆先生向21世紀網消費者報告氣憤地表示。 閆先生向21世紀網控訴的樓盤是綠地集團蚌埠全資子公司的一個項目,據閆先生介紹,這個樓盤價位在6000元/平以上,在蚌埠價格可排進前四名。 據瞭解,該專案地處市政辦公區中心區域和濱湖新區發展核心地帶,開發商宣傳稱這將成為蚌埠乃至整個皖北的新地標。而吸引閆先生等800多戶准業主購買的是綠地樓盤宣傳廣告所謂80000平的水景公園。 准業主們的觀景美夢遂即被打碎,在該樓盤2013年3月一期售罄,2013年7月底二期樓盤銷售近半之時,准業主們發現,一期二期之間正在進行3000平方的大型(110千伏)高壓變電站建設施工。 而國家《電磁輻射管理辦法》規定100千伏以上為電磁強輻射工程,第二十條規定:在集中使用大型電磁輻射設備或高頻設備的周圍,按環境保護和城市規劃要求,在規劃限制區內不得修建居民住房、幼稚園等敏感建築。據此,民、辦公樓等敏感建築物附近就不能建造大型電磁輻射設備或高頻設備。 這讓綠地准業主們感覺受欺騙,有人在刻意隱瞞真相。 按照《安徽省城鄉規劃條例》,《城市、鎮控制性詳細規劃編制審批辦法》,《城市規劃強制性內容暫行規定》等規定,建變電站需要進行公示,但2013年7-8月份,准業主們在蚌埠市環境保護局和城鄉規劃局等相關單位網站公示欄上,查不到建造湖西110千伏變電站公示。最後業主經由蚌埠市規劃局查明,綠地宣傳所謂的水景公園是不存在的,這塊地將來是市政公共設施用地,未來要建設公交車站和停車場。 而閆先生與諸多准業主找到當地綠地集團蚌埠分公司討要說法,得到的回復則是此事為市政規劃局早就規劃好的,綠地不知情。對於綠地集團蚌埠分公司的說辭,准業主們直接找到上海綠地總部,但總部蠻橫態度,直接表示與他們沒有關係,讓業主找回當地綠地集團子公司。 閆先生向21世紀網表示,在業主們多次上訪之後,綠地才勉強在沙盤上加注了一個變電站的小標識,當地相關單位公示欄中也在2013年11月補充了這個建變電站的公示。 21世紀網獲得的一份錄音顯示,蚌埠市政規劃局相關負責人曾隱晦地告訴業主們,綠地是在市政規劃之後拿的地,肯定是知情的,並且綠地對此變電站的位置不滿,幾次提出挪位置。該負責人還鼓勵業主們用法律武器來解決這個問題。 一位不願具名的業內人士向21世紀網透露:“綠地集團很特殊,之前有政府背景,到各地拿地有優勢,這其中的微妙關係不好說。” 不管這其中有何複雜因素使得本該公示的未公示,在准業主們看來,他們有知情權,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綠地售樓人員行為已經違法,他們有權退房。據21世紀網瞭解,目前蚌埠綠地專案的200多名准業主們已經找到律師,正在準備起訴事宜。對於此事的後續發展,21世紀網也會持續關注。 “盲目擴張”不斷引發質量門 正當蚌埠綠地准業主們為綠地欺詐銷售之事鬧得沸沸揚揚時,近日綠地集團在江蘇徐州的一處樓盤也不斷遭到業主投訴。 據21世紀網瞭解,業主投訴的樓盤規劃總用地面積約4萬平方米,地上總建築面積約12萬平方米,住宅規劃戶數為1100戶。有業主向21世紀網表示了他們的擔憂,牆體裂縫巨大,若發生沉降後果不堪設想,並有大量實拍照片為證。 但綠地地產集團徐州東部置業有限公司工作人員的回復卻讓業主們心涼,該工作人員稱業主們反映的情況不完全屬實,存在著誇大的成分,牆體雖存在開裂現象,但“裂縫影響的只是美觀,不會影響到樓體的安全。” 除了近期的質量、信譽投訴外,綠地集團似乎一直被各種“質量門”纏繞。 2012年5月份,綠地集團馬鞍山專案陷入“瘦身鋼筋門”,主樑直徑12mm的鋼筋偷換成6mm—8mm。對此事件,綠地集團董事長張玉良於2012年7月初回應稱馬鞍山專案質量問題稱是個案,並承諾綠地集團會用高度的責任感和對消費者負責的精神處理好其他所有專案。 不過,綠地集團顯然還在繼續著“瘦身鋼筋門”,忽視質量及品質,張玉良的承諾並未實現,各地質量問題投訴不斷。 2012年7月底,北京房山綠地新都會國際花都曝出設計缺陷、施工質量及裝修材質問題,2012年9月,上海綠地秋霞坊業主就項目存在的阻燃材料不合格、防盜門厚度不夠等問題向綠地集團提出抗議。 綠地集團為什麼頻繁地曝出銷售欺詐、質量缺陷或事故? 深圳一位不願具名的建築工程師向21世紀網表示,綠地集團是屬於第一集團的地產公司,實力很強,但綠地近年來盲目擴張,想在短時間內超越萬科做行業老大,不合理的工期和成本導致質量缺陷或事故。 對此,一位在綠地集團某事業部工作多年的離職人員張成(化名)向21世紀網表示,綠地近年來的一些做法很“冒進”,在業內口碑不斷下降。張成透露綠地集團以上海為據點,在全國各地攻城掠池拿專案,但是配套和管理跟不上,使得質量事故頻發,“離優質越來越遠”。 在張成看來,綠地集團擴張步伐太快,規劃不合理,很多都是“一錘子買賣”,如專案規劃設計等,萬科等大型房企都有固定長期合作的公司,而且物業公司若非萬科親自管理,也是經過萬科嚴格挑選的。但綠地集團因為低成本擴張太快,配套管理沒有跟上,會臨時找設計、物業等公司,而其管理卻不規範,質量也並不高。“瘦身鋼筋門”便是綠地集團低成本盲目擴張的典型案例。 據瞭解,綠地內部採用“集團總部—事業部(產業集團)—城市公司(專案公司)”三級管理架構,集團實行戰略管控與財務管控相結合,給下屬單位適度授權,激發其發展主動性。總部下面設有20個房地產事業部,包括房地產事業一部至四部、蘇南房地產事業部、南昌房地產事業部、武漢房地產事業部、長沙房地產事業部、貴陽房地產事業部、安徽房地產事業部、東北房地產事業部等。 正是因為放權,使得綠地集團的項目數量突飛猛進,2012年進入世界500強。2013年,綠地實現業務經營收入超過3300億元,其中,房地產業務實現預銷售金額1625億元,在全國同業排名第二,僅次於萬科。 但綠地集團專案卻頻頻遭遇質量門。“綠地1000多億業績有很多是靠劣質房堆出來的,苦的就是我們這些維權的業主。”安徽蚌埠綠地專案的一個准業主激動地向21世紀網表示。 不負責”或影響並購重組委判斷 對於安徽蚌埠綠地專案即將面臨起訴一事,廣盛律師事務所楊帆律師分析認為,若此事未得到良好解決,持續性發酵或將影響綠地集團上市進展,將影響證監會[微博]並購重組委的判斷。 楊帆律師表示,雖然安徽蚌埠、江蘇徐州專案對於綠地集團總銷售收入來說只是一小部分,但作為綠地集團來說,其社會效果和社會責任必然屬於證監會並購重組委考量的關注範圍。 而綠地集團借殼金豐投資已 經進入倒計時。1月21日,金豐投資公告稱,該公司控股股東上海地產(集團)有限公司與綠地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及其有關股東就重大資產重組事項進行了接洽、 論證,目前已基本確定重組框架方案。經申請,金豐投資股票將自2014年1月23日起繼續停牌,將不遲於2014年2月24日複牌交易。 綠地集團董事長張玉良近期也公開對媒體透露,金豐投資複牌時間將比1月23日的公告複牌日期推遲一個月左右。綠地集團會於今年2月初向證監會遞交上市材料,如果一切進展順利,將於今年上半年成功登陸A股。 事實上,規模已經與萬科不分伯仲的綠地一直在謀求上市,希望通過跑馬圈地繼續擴張。 在中國指數研究院[微博]企業研究總監蔣雲峰看來,雖然綠地集團作為大國企,一向標榜“不差錢”,但快速擴展對資金的需求仍比較大,特別是發展重心往商業地產方面挪移,使得綠地集團對資金的渴求持續增加。 更多關於被評論者資料: http://baike.baidu.com/view/2291611.htm
大眾認同: 2 人 回應: 1 篇 觀看: 5631 次 |
|
|

誠信/專業性/廉潔 : | 沒意見 |
服務態度/質量 : | 沒意見 |
環境衛生 : | 沒意見 |
快捷速度 : | 沒意見 |
企業社會責任/良心 : | 沒意見 |
價錢 : | 沒意見 |
整體 4 分 |
|